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攻入台湾,平定郑氏政权,海峡两岸宣告统一。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巩固海防,清廷下令正式解除源自清初的禁海令,采取措施鼓励大陆百姓入台垦荒,东南沿海省份遂又掀起了新的一轮移民浪潮,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两省为著。到乾隆年间,台湾已有“闽人约数十万,粤人约十余万”,全岛人口成倍增长,嘉庆时,台湾人口跃至200万,大部分都是闽、粤移民。与之相应,入台钱姓也空前活跃起来。乾隆二年(1737年),安溪人钱甫举家移居台北县泰山乡大山科村钱厝坑,成为台湾钱姓第一位有名有姓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五十九年 (土794年),大陆钱姓又分别有钱登选、钱 O(名无考)和钱子白等人率族众分三批入台,定居于凤山、苗栗、湖口等地。嘉庆四年 (1799年),钱桐迁居凤山县。道光七年 (1827年),钱兴和钱头等人迁居基隆。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有钱国珍迁居台湾县,并在当年中武举,成为当地移民中较有身份的人。总计自明末至清末近300年间,钱姓人约有8次入垦台湾,不仅开拓了他们原有的生存空间,而且还为台湾带去了新的人口和劳动力,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失败、被迫败退台湾,大批军政科教人员随同迁台,其中就有不少的钱姓人,如国学大师钱穆、化学教育家钱思亮、报业巨子钱震、国民党高级将领钱大钧、钱怀源等等都是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到来,无疑进一步扩大了在台的钱姓人数和影响力。如今,钱姓位居台湾大姓的第92位,主要分布在台北、凤山、苗栗、新竹等地区。
在迁往台湾的同时,钱姓宗族中也有不少人漂洋过海,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从目前来看,其最主要的海外聚居地为东南亚和欧美诸国。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并通过不懈努力,与所在地各族人民一道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