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台湾及海外
据史书记载,中华民族向海外移民早在秦汉时期便不乏其人,如徐福东渡扶桑、卫满北奔朝鲜等等莫不如此。不过直到明清之前这种移民规模都很微小,不成气候,且移民大多以经商逐利的商人为主。至明朝中晚期情况方有所变化。当时由于明廷内部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迭相而至,朝纲废弛,政治腐败,百姓苦不堪言,特别是地处东南沿海的江浙闽广等省份,土地兼并更为激烈,赋役繁重,剥削峻苛,大批农民破产流亡,陷入无立锥之地的困苦窘境,于是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流移到海外谋生。清朝初期这种形势虽一度有所改观,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持续恶化,加上同期南北美洲以及东南亚等欧美国家殖民地急需廉价劳动力,因此闽、粤等沿海地出洋华侨人数剧增,而清政府为了弥补巨额对外贸易赤字、稳定货币,也希望通过海外移民减轻社会压力,赚取可观的外汇收入,所以转而采取放任移民的政策,故而又进一步促进了华侨队伍的壮大,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侨裔已达四百多万人,作为东南名门著姓的钱氏宗族自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从迁徙方向看,目标主要集中在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地。
由于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距离最近,故而往往成为移民们的首选之地。仅明末崇祯年间,福建沿海饥民迁往台湾的就有数万人之多,形成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至 17世纪初期,在台湾的汉族人数便已达到十万多人。1662年抗清将领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后,又有大批反清军民相继来台,据粗略统计,当时来自福建、广东的汉人移民几近20万,台湾钱姓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迁入定居的。按照《台湾省通志•人民志》等书记载,南明桂王永历年间 (1647— 1-661),福建同安人钱某入垦凤山县观音里竹仔门庄及后庄仔庄,首开钱姓迁居台湾之先河,惜其名已无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