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2月,元军兵进临安,俘南宋恭帝赵黑及其宗室,南宋军民虽经顽强抵抗,终无法扭转颓局。1279年,南宋最后灭亡,天下复归于一统。应当说,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无论从各方面都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巩固了中国自秦汉以来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果,而钱姓宗族也借此形势,在两宋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壮大,并随元朝大规模的屯田戍边政策向西域、蒙古等边疆地区发展,活动范围相应扩大,影响更为广泛。不过,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民族的反抗,维护自身蒙古贵族的特权,对全国各族人民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将天下之民按照征服或归顺时间上的先后,划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高低贵贱不同的等级,每一等级都享有不同的权利和地位,而原属南宋统治的江南各族人民因抵抗元军最为激烈,时间最长,所以被定为最低一等的南人,处处受到歧视与压制,出仕为官更属艰难,因而有元一代,钱姓宗族多不忘故朝旧主,纷纷弃政隐居,潜心于文教与工商事业之中,政坛上显得沉寂一时,无所作为。但由于经过南宋百余年的经营,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尤其是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江浙地区,更成为当时天下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人口盈盛,社会繁荣,文化教育极为发达。入元后,这一地区虽因兵燹纷扰,发展一度受到延滞,但很快就得到恢复,发展势头更炽,甚至成为元代繁荣与富足的象征,被喻为天堂之地。钱姓宗族便是在这一种背景之下,立足于江浙原有各居住地经商从教,发展文化事业,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文化实力逐渐向周边一些新兴的城市和地区迁徙辐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又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家族支系,诸如松江钱壁,华亭钱全衮、钱惟善,江西吉水钱好德等等莫不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向江浙日、浙繁荣的新兴地带迁徙已构成元代钱姓宗族发展一大特点。
明清时期
公元1367年10月,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扫灭元朝残余势力。整军誓师北伐。宣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经过殊死战斗,至翌年7月,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北遁,历时99年的元朝至此结束。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一面采取各种措施巩固统治,一面则安定社:会秩序,大力发展生产,努力恢复自元末就已废弛的封建经济,使国家形势迅速得到好转。针对遭受元末战争破坏最为严重的中原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多是无人之地”的惨状,他以江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地元末少经兵燹,经济发达,人烟辐辏,土地已渐趋紧张为由,下令向中原地区移民屯垦,目标主要集中在今河南、山东、河北一带。不久,太祖又诏令向湖南、湖北等兵民逃死流亡殆尽的省份移民驻戊,规模相当宏大,影响深远。所以至今在湖北京山县仍流传着“洪武开坎”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反映。应当说,移民不仅对于恢复、发展战乱区的经济文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也使大量原先居住于江浙一带的钱姓宗族再度迁往大江南北的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了活动范围,进而形成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迁徙浪潮。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江浙钱姓自五代以来便罕遇战乱,生活相对富足稳定,加之又极富文化传统崇尚学术,特别在元代其更以文教工商为业,勤俭治家,所以到明代时便很快涌现出一大批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据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记载,仅其知名者便已百数,分布地区已不再限于江浙而遍及全国各地。他们或官或宦,或文或武,都对社会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壮大、印证了钱姓“自古多才俊”的声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