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57年至公元前842年是西周第十个国王周厉王姬胡执政时期。周厉王刚愎自用,封杀言论,对敢言其不是的国人实行高压手段,酿成“国人暴动”,导致厉王逃出王宫,由召公与周公二相行政,史称“共和行政”。太子姬静当时藏在召公家,得以幸存;14年后,厉王死,姬静正式登基,是为宣王。他励精图治,立志中兴,从家族中选拔能助其中兴的人才,看中了同父异母的少弟姬友,把姬友封到王畿之地陕西咸林(今陕西华县)为郑伯(三等诸侯国),这是西周王朝最后一个分封的诸侯国。自此始有郑国。
郑桓公姬友受封后,把郑国治理得井然有条,显示了他的治国才能。周宣王视其才能,就请桓公入朝做司徒,掌管教化。不久宣王宴驾,幽王继位,桓公仍在朝中任司徒。可是幽王无道,贪图淫逸,重用坏人,不事朝政,演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荒唐闹剧。加之戎狄入侵,周王朝处于内外交困境地。朝中百官人心惶恐。郑桓公为王卿士,忧国忧民,于是与太史伯商议:“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见《国语·郑桓公谋迁国》)意思是问太史伯:朝政日非,国家将亡,郑国的出路何在?太史伯是掌管各国文史资料的官员,为其分析了成周(今洛阳)四方侯国的情况,认为南、北、东、西四方都不是郑国可去的地方,只有济、洛、河、颍之间是个好地方,并指出:那里有十个子(四等诸侯国)二男(五等诸侯国)之国,虢、郐是两个大国,然而他们都骄傲自大,非常贪厌,你若以周朝有难为理由,借其一块地方,安置家属财产,他就不能不答应。可是,周王朝一旦有事,他必背叛,那时你以周王朝的名义进行讨伐,定能得胜。如若得了虢、郐之地,其他八国就会归顺于你。以你的才华对这块地方进行治理,一定会大有作为。太史伯的建议,为郑国东迁规划了发展蓝图和斗争策略,随后他还语重心长地提醒桓公:“……王心怒矣,虢公从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欲避其难,其速规所矣,时至而求用,恐无及也!”(见《国语·郑桓公谋迁国》),这是忠告桓公,幽王已听不进任何忠言了,他所信任的只有虢公石父了,周王朝不会支持几年了,要迁就赶快迁吧!再晚就恐怕来不及了。
桓公听了太史伯的忠告,当机立断,先把家属、财产寄迁于虢、郐之间(今荥阳京襄城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说的“桓公寄孥”这件事。为以后的武公东迁,开辟郑国400多年基业,打下了基础。也为荥阳郑氏家族扎下了根基。郑桓公则在“犬戎之乱”中,为保护幽王而战死疆场,以忠臣的形象而名垂千古。死后葬在陕西骊山脚下。
公元前770年,郑桓公死于国难,掘突嗣位,史称郑武公。郑武公雄才大略,他在周幽王死后,与秦襄公、卫武公等一起拥立太子宜臼继承王位,并护驾东迁洛阳,建立王城,史称周平王。
郑武公乘护平王东迁之机,先后灭掉虢、郐两国,并相继把鄢、蔽、补、丹、依、蹂、历、华纳入郑国版图,推行“武公之略”,并娶申侯女武姜为妻。公元前757年(周平王十四年)生寤生(即郑庄公),公元前754年(周平王十七年),生段(史称京城大叔的公叔段)。
郑武公保周平王东迁,为维护我国东周时期的一统局面贡献了力量,而后又推行包括“释放商奴,发展工商,繁荣经济;开发滩涂,发展农桑,强国富民;兴建乡校,教化民众,广集民意;加固京城,扩建城邑,巩固国防”的“武公之略”,为郑国400多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郑武公东迁后,由于护平王东迁有功,继承了其父在朝中的司徒之职。平王也赐成周畿内虎牢之地,帮助郑国发展壮大。郑武公为强国提出了解放商人的口号。“商人” (或叫商奴)是殷商时期为甫王朝服务的中坚人物,其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他们多是有技术、会经商的能人,周灭商后被定为世袭奴隶,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均无保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