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氏族谱之修纂,始于明代。有粘灿者,字懋昭,又字中美,号涤楼,生于成化八年(1472) ,卒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南京山西道监察御史,晚年辞官后修纂粘氏族谱。“方成而 未传布,洪潦泛溢,书斋遭陷,谱稿亦被溺,因有一二遗失。”明隆庆二年(1568),粘锺德 将遗失的部分补全。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粘锺星、粘洪楠叔侄 又加以补修。其后,粘本盛、粘士麟于清初又加以增广。粘本盛于顺治八年(1651),“宦游 北直,访得武邑、邢台、临汾、洪洞诸派宗支”。康熙四年(1665),命其子士麟“辑修武邑 世系,合一册”。上述族谱皆已佚失(包括武邑粘氏在内),据后来粘琼林在《浔海粘氏家谱 》所言:“晋江之博温察儿,武邑之春童,邢台之木达木可,三派以三公为分居启祖可也。 ”
武邑、邢台在河北省,临汾、洪洞在山西省,这是北方粘氏所居住的地方,可称北方粘氏; 福建、台湾之粘氏,可称南方粘氏。北方粘氏不限于冀、晋二省,在山东省也有粘氏族人。 据定居哈尔滨的粘领弟(女)告诉我,她原籍是山东省莱阳县高格庄公社东大策村。山东省的 粘氏,是由河北迁移而来,还是独立的一个族支?由于缺乏研究,尚不明瞭。不过它说明粘氏在北方的分布范围也很大,不次于南方粘氏。
粘氏属于金代女真人粘割氏的后裔,看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不过粘氏家族谱中,都一致 的把远祖追溯到金代宗室贵族粘罕(完颜宗翰),把粘罕列为粘氏的一世祖。这个问题比较复 杂,粘割氏属于黑号之姓,完颜氏属于白号之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或许粘姓人把“ 粘割氏”误作“粘氏”了,亦未可知。在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以前,只可作为存疑,待深入 研究以后,才能有准确的说法。 尽管如此,粘姓15000人的存在,却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女真人的后裔至今仍然存在 。金朝的皇族完颜氏,在北京有许多后裔,现在均改为王氏。清代的麟庆(著有《鸿雪因缘 图记》)和崇实、崇厚,都是皇族完颜氏,属于金世宗旁支之后,有确凿的证据(详拙著《皇 裔沉浮》,学苑出版社2002年)。非皇族的完颜氏,在安徽、甘肃、河南也存在,采取聚居 方式以自卫。粘氏的存在,使我们对女真人后裔又增加了新的信息,这是耐人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