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年间,固始人陈政奉命入闽镇守,后被困九龙山一带,其族人陈敏、陈敷二人率领中州58姓军校入闽相救。陈敏、陈敷的幕僚中有叫郑时中的,后采留在闽地繁衍后代,后世子孙众多。故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满街排”的谚语。如漳州同安之角尾、洪塘等之郑氏均为此支,后迁台湾者甚众。
唐代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被贬浙江台州为司户参军,死后葬白石金鸡山,对浙东文化有较大贡献,被誉为“台教正宗”,后代播迁临海、宁海、三门、天台、黄岩一带。
唐中和年间,寿州屠户王绪,与妹夫刘兴全聚众作乱,挟固始县佐王潮及弟审(圭阝)、审知为助。并命王潮为军正。宰相郑畋(荥阳郑氏后裔)之后可远公,被挟以举族相随。王绪自称将军,刘兴全为副,重用王潮兄弟。光启元年 (885年),王绪领兵 5000,氏族(士、农、工、商、百工技艺全有的自给自足群体)万余人,渡江而南,辗转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斡州)、攻陷汀州(福建长汀),沿途遗散氏族老弱,故闽西长汀、龙岩、武平、上杭等地之郑氏,争为此次遗散之郑氏后裔。后王潮以军众不习南方水土,又经桃源(今永春)沙县返回中原。并严肃军纪,不许扰民。此时的泉卅刺史廖彦若,贪暴害民,民众疾苦难言。泉州人张延鲁率领泉州民众迎候王潮于武荣 (现丰州镇),请王潮兄弟解民疾苦。王潮遂命攻城,未果,又命就地屯垦,可远公率族人屯垦武荣州。一年后克泉州城,王潮自领刺史,命可远公守南安郡桃林场 (今永春县)。可远公年老隐居于吴田。宋真宗时,有郑姓人为朝阳军都巡检史,告老亦卜居于此地。故又称“鹏翔郑氏”,族谱多称来自固始,可远公为始祖。鹏翔始祖可远公,其父为荥阳郑氏后裔,是唐僖宗时为宰相的郑畋的后裔。郑畋死于陇州郡舍,子启昌、可远、可运奉丧还葬于河南祖籍,避乱于光州固始,而后随王潮南下福建,居大鹏山之阳,称鹏翔郑氏。尊可远公为始祖,族人随海上丝。绸之路,远播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地;明代移居浙江温州、平昭、龙尔、云和一带的也不少;在福建本省的仙游、福清、德化、安溪、漳州、建阳、光泽、漳平等地也有鹏翔郑氏旗人的足迹;后台湾郑家军曾于崇祯末年两次来永春招兵,随军去台者以后就定居淡水、漳化、竹堑、罗汉门等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