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伯受封前后由谢邑外迁的人中,有一些人东迁到今淮河与泖水相交的东南部一带。后人因他们迁居于此,也把这里称做谢城或谢邑。1979年3月,河南信阳市吴家店乡坟扒村刘忠富院内,出土一批西周末期的青铜器,其中就有当年谢人铸造和使用的器皿。一支铜削上还铸有文字,铭文是“佳系仲榭子用”。铭文中的“榭”字即谢字,说明谢人确实在这一带活动过。《清一统志·汝宁府》记载,罗山县西北30里有谢城,在淮河之南,泖河东北。清代的罗山县今名依旧,谢城当在该县尤店乡西围孜与罗围子两村之间。这里西距信阳市坟扒村不远,显然是当年谢人迁到这里后的一个活动中心。
留在申国的谢人在东周初年又有一次迁徙记录,不过这次是属于追随申国贵族而来。如史书所载,申侯在西周末年联合其他国家灭亡西周,拥周平王建立东周,还把周朝国都迁到离自己较近的洛邑。为了加强对周平王的控制,又派军队屯驻在洛邑东郊。这时是申国最强盛的时候。与此同时,又在南方发展势力,攻占淮水上游诸小国土地,派亲近人等到那里建邦立国。于是在申国本土之外,又有了新的谢邑、谢城、申国。乾隆《信阳县志》:“信阳、罗山皆申伯国也。”民国续修《信阳县志》:“谢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淮河北、泗河西北。《方舆胜览》云:申伯所封之地。即今平昌关北之古城。”古城旁又有楚王城、太子城,相传都是当年申国人和谢人迁徙之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在信阳北60里的长台关一带的古城址中发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器及其他文物,证明当时确有申国移民居住。而信阳在北周以后称申州,颜师古等人都认为“古者申与信同”,可知二者有渊源关系。
申国谢邑在被楚国灭亡后,除有一部分人留居当地外,大多被作为战俘迁到淮河上、中游。他们中属于申伯之后者多改姓谢以纪念故国,而谢人则仍以谢为姓。又过了百余年,楚国与吴国在淮河流域争霸,楚灵王担心他们对自己不利,便把他们与许、胡、沈、道、房等国遗民一起,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从此,这部分人便流落到南方各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