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谢姓在申国故地得姓,后来随着申国被楚国灭亡,便开始了被动或主动的迁徙过程。其中大部分人被迁到淮河流域的上、中游地区,其后因楚国与吴国在这里争霸,—楚灵王又把他们中的一部分迁到今湖北武当山东南的荆山,亦即楚国的国都附近。此后,这部分人便以此为中心开始了在南方各地的迁徙。如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战国时期南迁到潇水流域,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到汉代时,已经成为一大势力,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不久便在这里设立了谢沐县(今属湖南江永)。又如另一支谢姓人在战国末年西迁到重庆涪陵,后来还发展成为当地的豪门大姓。至于秦汉以后生活在南方各地的谢姓人,除一些与前述被迁往越国的谢姓人有关外,又与迁居荆山的谢姓人有关。而在北方各地的谢姓人,则多与留居谢邑的谢姓人有关。至两晋十六国时,以陈郡阳夏谢氏为代表的谢姓人从北方渡江南下,显贵于东晋南朝,侨居于江浙三吴,原分为南北的谢姓人因而获得了新的交流。隋唐以后,全国一统,谢姓无论南北,合而为一,顽强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著名姓族。
春秋后期,鲁国有成大夫谢息,说明在此以前已有谢氏迁入今山东省。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灵王为防止灭国遗民被吴国勾引起来叛乱,强迫迁徙申国及许、胡、沈等国遗民于荆山 (在今湖北南漳县境),其中便有以邑为氏的谢姓人。与此同时,还有一支谢氏迁至今湖南江永县西南25里处,因这里是谢氏聚居点,西汉在此置谢沐县,一直延续至隋代。大约在战国时期,河南谢氏有一支溯长江三峡西上,迁至四川涪陵。东晋人常璩 (qu)所撰《华阳国志·巴志》“涪陵郡”载:“延熙十三年,大姓徐巨反,车骑将军邓芝讨平之”,“乃移其豪、徐、蔺、谢、范五千家于蜀,为猎射官……遂世掌部曲,为大姓。晋初移弩士于冯翊(yi)莲勺(今陕西渭南东北来化镇),其人性直,虽徙他所,风俗不变”。于此可知,涪陵谢氏有一支于汉代西迁至蜀郡;至晋初,蜀郡谢氏又有一支北迁至陕西渭南。《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大姓有陈、赵、谢、杨;《校补图注》称这四姓皆中原旧姓。永昌郡系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置,治所在不韦县(今云南保山县东北金鸡村),说明涪陵谢氏有一支于东汉时向西南迁移至今云南省。该志还在“(片羊) (za。g)柯郡”下载:“大姓龙、傅、尹、董氏与功曹谢暹(xia。)保郡,闻世祖在河北,乃远使使由番禺江出,奉贡汉朝。世祖嘉之,号为义郎。”引文中的“胖柯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治所在故且兰县 (今贵州凯里县西北);“功曹”为官名,系郡守下功曹史的简称,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外,并得参与一郡的政务;“世祖”
指东汉光武帝刘秀;“番禺”即今广东广州。史书称谢暹是胖柯人,说明西汉时已有谢氏迁徙到今贵州省,这支谢氏当系涪陵谢氏南迁的一支,他们居住在贵州及广西的一些地方,与散居在今贵州境内的濮人、越人、僚人杂居通婚,成为部落酋长,后形成东谢蛮、南谢蛮和西谢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