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郑姓建国,以郑桓公为开基祖的郑姓人才正式从周朝王室中分出,有了独立发展的世系。这时,在郑国的官员也模仿周朝王室的设官和《周礼》规定的情况设置了负责记录史实的史官,同时记录郑国历代国君的世系传衍情况。这样,对郑姓具有直接意义的谱系资料才开始出现。我们今天所知的郑国自郑桓公至郑君乙十四世、二十三君之间的传衍情况,正是得益于这些最基本的记录。
不过,尽管郑姓家谱修撰的雏形出现较早,但真正的郑姓家谱的出现还应是在魏晋或者以后。在南朝初年人裴松之所注释的魏晋人陈寿所作的《三国志》里,曾三次引用《郑玄传》或《郑玄别传》,其中就有关于郑玄家世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家谱性质。特别是在东晋时期,著名谱学家贾弼之撰著《姓氏薄状》,其中包括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的谱传,在此前知名于世的河南开封郑氏、会稽山阴郑氏、北海高密郑氏等家族的谱传当然也在其中。只是这部谱学著作早已亡佚,我们已无法窥知这些早期郑姓家谱的面貌。至南朝时,又有谱官修撰《百家谱3、《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也都有郑姓人的谱牒。同时,郑姓人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家族发展和世系源流,也都私自修撰有自己的家谱牒。当时,收藏在国家谱局的一些总谱和案谱,都是以这些家谱为素材整理而成的。至于这一时期的郑姓家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由于全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还无法得知其面貌。但从当时人编修的其他一些书籍中,以及当时人注释其他书籍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仍然可以窥知其一鳞半爪。
到了唐代,由于官方修谱和私家修谱的风气更为盛行,郑姓人的家谱也进一步丰富起来。今天保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关于北祖郑氏、南祖郑氏、荥阳郑氏、沧州郑氏等传衍情况的谱学资料,便是由这些郑姓人的私家谱牒整理而成的。根据这些节录后的郑姓家谱,我们可知这些郑姓人在唐代及其以前的传袭和发展情况。另外,当时官修和私修的其他一些谱学著作,如《贞观氏族志》、《姓氏录》、《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姓氏系录》等书中有关郑姓人自己编修的家谱。至于在流传至今的《新唐书·艺文志》中,仍然收录有一《荥阳郑氏家谱》一卷的谱名,更无疑是出自郑姓人之手。所以,尽管我们今天已无法见到唐代郑姓家谱的原始面貌,但其中的不少内容幸赖这些书籍而保存下来。
宋代及其以后,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和家修谱的提倡,郑姓家谱在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地增多。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更是郑姓私家修谱最为盛行的时代。当时的郑姓各家各族无不大修家谱,甚至一修两修或多次重修和续修,使修谱活动成为宗族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近代社会的民国年间,这种风气仍然盛行不衰。甚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郑姓的修谱活动依然存在。
修谱的体例和格式
修撰于不同时期的郑姓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一般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祠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年谱、吉凶礼、艺文、名绩录、仕宦记、名贤传、学辈谱、续后篇、领谱字号等内容,而谱名、谱序、祖宗遗像、先世考、世系表、传记、题跋等又是最为常见的内容,也是郑姓家谱的核心部分。其中谱名即家谱的名称,多称家谱、族谱、宗谱、支谱、房谱、家乘等。为了表明家族来源和筹修时间,有些还在谱名前加以标明;谱序即一个家谱的序言,一般放在家谱的首位,少则两三篇,多则十余篇,内容包括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郡望、历代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由于作序的人都有一定身份,甚至有些还是达官显贵或鸿儒名宿,因此序的质量大多很高,甚至有人称它是家谱上的金色饰物。至于家谱中的其他几个部分,也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另外,就体例而言,其总的特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多种文体的结合体,不仅有志、传、史,而且还有图、像、书、题,通过这些形式,共同表现“尊祖敬宗”、“敦睦亲族”、“承先启后”等基本主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